道家思想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中国科技史领域的泰斗英国李约瑟博士,将道家思想放到世界科学的发展脉络中会有怎样的表现。
道观
道教的“道”不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道”,而是指宇宙所遵循的“道”。 换句话说,这是自然法则。 老子这样谈论生物和道:
道生,德为兽,物为形,势为成,故万物尊道重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之命,常为自然。 故从道而生,以德修之,长而修之,阁毒之,养而生,生而不存,不依而行,长而不宰,谓之玄德。 (《道德经》第51章)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直接说法:道是自然法则。 它不使用武力,而是使用时间和空间的自然力量来孕育万物,控制万物的行动。 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我晚一些。 毫无疑问,原始道家思想早在公元前5世纪或更早就已存在。 所谓圣人仿道。 道是无形的,没有权威。 通过顺从自然、不带偏见,你可以观察和理解自然,然后你就能控制它。 我又说:
道路广阔,可左可右。 万物靠它而生而不舍,功绩不被承认,万物得以滋养而不为主。 常无欲,谓之小;常无欲,谓之小; 万物归于中心而不为主,故可称大。 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最终伟大,可以成为第二。 (《道德经》第34章)
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理论,强调自然运动的统一性和自发性。 道家经典充满了对自然的疑问。
关于老子与孔子的会面,有一个著名的虚构故事:
”孔子问老聃:“今日闲了,你敢问道吗?”老聃说:“你斋戒净心,浴雪爽神,已知了。”它通过打击。 道是很难形容的! 我给你做吧。”简单说一下吧。付昭昭生于阴间,礼生于无形,神生于道,形生于精,万物生于形。故九贼生于胎中,八贼生于卵中,无迹可寻,那里无崖无门无屋,四王到达。所请之人,四肢强健,心思缜密,耳目灵动。天地不宽,日月要移动,万物要兴旺,就是这个道理。不必知其解,不需智辩,圣人能判断之,利之而不加益,害之而不加害,则圣人之护。深渊如是。深如海,高耸如始,运万物而不殆,这是君子之道,顾外之事。 万物归源而不枯竭,此即道和。 (《庄子之北游》)
因此,无论是生物体还是无机物,都受万物之道的支配。 上面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真知与封建学者虚伪的经院社会学相对立的观点。 就像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 6 世纪中叶)、巴门尼德(公元前 5 世纪中叶)和恩培多克勒(公元前 5 世纪中叶)的教义一样,必然性统治一切。 另外,还有一点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那就是遵道不仅有益于心灵,也有益于身体。 这后来形成了道教的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长生不老、长生不老的追求上。 于是只好求助于丹药、催吐、防中、导引等手法。
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爱与恨、快乐与厌恶等对立面是自然运作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庄周又说:
绍之曰:“四方六合之内,诸恶从何生起?” 太公调曰:“阴阳相辅,相蔽而治;四时相生,相生相杀。欲邪去,有桥升;雄与雌片融合,故有共事。安全与危险相互交换,祸福相互,缓慢与急迫相互,聚散成成。此名实可记,细微处可定。道。顺相之序,运之桥。为使,终为反,终为始,此物之事也。言已尽,知则已。究竟之物。见道之人,不随废,不独创,止于此。”(《庄子·则阳》)
这里所说的“欲”对应于恩培多克勒的菲利亚,“恶”对应于奈科斯,而聚与散的概念在苏格拉底早期也很常见。 聚集就是凝固,分散就是稀疏。 这两个物理学中最早、最重要的密度概念分别是在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发现的。 (因为如果有人认为在公元前一世纪之前
如果他们能够互相传播思想,那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概念后来在欧洲流行起来,在中国也流行起来(见四世纪张湛对列子的注释),以及十一世纪的中国理学家。关于宇宙的推测也引用了它。 另外,从庄子上面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与玄学宇宙是不相容的。
道的起源和终结是道的秘密,人类只能研究和描述自然现象。 这确实是对自然科学信仰的表白。
《列子》中有一个令人担忧的故事,也可以作为注释:
齐国有人忧天地崩,忧其死处,忧其废寝食。 ……长芦子闻言大笑,说道:“彩虹云风雨四时,积气成天;山河海金石。” ,火与木,积形就是土,已知积能量,已知积块,据说不碎,天上的两个小物体中,地,天,其中最大者难终,此是真;难测,难认。,此是真。忧其衰者,诚有远见者;言其者,实也。不会恶化也是不现实的,天地若不能毁灭,就会陷入毁灭,当他们遭遇毁灭时,嘲笑他们不忧心忡忡!” 列子听了,笑道:“说天地不好也有错,说天地不坏也有错,坏与不坏我也无法知道。”虽是一回事,这也是一样的,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不知何时来,走走走,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怎么能容得下坏事,不做坏事呢? (《列子·田睿》)
这段话还谈到了“聚”和“散”。 列子鄙视谈论世界的创世和世界的终结,而强调道的作用; 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道家。 长鹿紫黛麦冷静的科学思维认识到了宇宙的形成,也做好了面对宇宙毁灭的准备。 这个故事说明,创造一套关于自然世界的假设和理论可以使心灵平静。
如果还有人怀疑道家的“道”指的是自然法则,那就请他读读伟大豪放的《淮南子》的开篇吧。 不幸的是,它太长了,无法引用。 这里我仅引用庄子著名的“庖丁解牛”一段话来说明“道”不仅指一切事物的一般性,而且还指各种事物特殊的、个体的本质和本体。
厨丁丁为文惠君解牛。 用手触碰的地方、靠在肩膀上的地方、用脚踩的地方、踩在膝盖上的地方,都听见钢板的声音,剑声尖锐。 声音都在中间,和桑林里的舞蹈很相配。 第一次会议。 文惠君道:“妙极了!这就是功夫了!” 厨子丁师道对他说:“我喜欢的是进取技艺的方式。当宰相给牛脱衣服时,他看到的只有牛。三年以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一头整头的牛。”此时与神相会,不以目相见,官知已止,而神欲行,依天理,批判大事,道为大窍,因为确实,技巧和经典我还没尝过刀,但它已经很厉害了!好厨师年年都会切刀;家庭厨师每个月都会断刀;我一直在用我刀十九年,斩牛万头,刀刃如新。。那段有闲,但刀不厚。无厚就有闲,剑就有了用的空间,所以,十九年之后,剑就如新的一样了,虽然,每到族中,见其艰难,便心惊胆战; 当我看到它时,我停下来,行动太晚了。 我刀动得很轻微,但真然已经解决了。 我就像一个人站在地上,举起刀,四处张望,犹豫不决,对它充满野心,刀好就藏起来。”文慧君说:“多好啊! 我听了丁厨子的话,知道了如何养生。”(《庄子·养生圣人》)
由此可见,屠夫砍牛的手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与星辰运行无异。 一切事物在道中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道教与炼丹术
道教与炼丹术的关系非常密切,炼丹术就是一个例子。 早在战国时期,自然变化哲学就与自然变化实验相结合,炼制长生不老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道家却从未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建立起系统的自然理论。 阴阳、各种气、五行的理论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但幸运的是这并没有阻碍实用工程技术的大发展。
庄子下面的这段话,似乎要求道家放弃对自然进行详细理论解释的尝试,而回归到观察事物的本质,即观察事物的用途,以便利用它们:
其分工也完成了。 它的成功也是它的毁灭。 一切不成败的事物,都会重新合而为一。 唯一知道一切的就是他不会用,他把所有平庸的东西都结合起来。 平庸的人是有用的。 使用它的人都是一般人。 懂得它的人就会得到它。 这就够了。 因为已经是了。 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我称之为方式。 (《庄子·齐物论》)
没有理论的工程技能的精神根源似乎来自道家哲学本身。 让我们以下面的轶事作为参考:
孔子去见老聃。 老聃道:“我儿来了。” 听说北方有圣人,你也有道吗? 孔子说:还没有。 老子说:你求它是恶吗? 他说:我一直在寻找学位,但已经五年没有拿到了。 老子说:你这样求,不是邪恶的吗? 他说:我一直在寻找阴阳,但十二年了,我还没有找到。 老子曰:然道以能祭之,则人皆祭其王; 以道进,则无不进亲者;以道进,则无不进亲者。 以道告人,无不告兄弟;以道告人,无不告兄弟;以道告人,无不告兄弟。 如果道可以与他人分享,那么每个人都会与子孙后代分享。 然而,若不能,则无佗……(《庄子·天运》)
尽管正如一般所说,这篇文章是后来加上去的,而且写孔子会见老子故事的人深受佛教冥想和道家神秘主义的影响,但它仍然是通向伟大科学运动的里程碑。原道教版本)可以向科学运动的方向发展)。
看看这些复杂的想法对后代的影响是很有趣的。 宋代有一段话,与道家原始的科学观察自然变化相呼应。 可见,庄子的飞升思想融入了农耕、气候学方面,仍然保留着一些原有的美好东西。 公元1156年,叶孟德《暑假志》中说:
世界的真相都说是在别人面前看到的,与别人有联系也不是不明显的。 然而人是外在的奴隶,随从,不闻不问。 只有那些还在的人才能实现它。 余绍昌与方士们讨论养生之事。 由于子午齐的兴衰,他讲了数百次,仍然保守秘密,不肯与人分享。 ”一个名叫寿容的道士笑道:“这有何难! 我常常处于一种安宁、宁静的状态,每天中午都感觉腹中气气的升降。 我感觉饥饿和饱足的节奏不断变化。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的心里面和外面都没有任何东西。 这不仅仅是阻止齐。 凡有寒热干湿外侵而欲发病者,尚未不疑其由来,而久历而知其不虚也。 久居山中,见一老农等雨,十之七十八。 当我问他这件事时,他说他有更多的耳朵。 问市场的人都不会知道。 当我无事可做时,我经常早起。 每次我必须到户外去时,孩子和仆人常常都不在。 由于无事可做,我抬头看看云朵、山景和草木的美丽,希望那天是阴天、晴天、刮风还是霜冻。 不管是冷的还是热的,都不错。 老农更新一下,我看到了,道理是一样的。 明知唯有宁静,可观天地,可亲近周身,却又如何能解!
神秘主义和实验主义的类型
通过将道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类似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理解道教的重要性。 理性与实验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科学中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过去却并非如此。 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了知识的自豪感。 虚伪的哲学就是这种骄傲的产物,而对人类的惩罚就是失去对自然的控制。 庄子对儒家的攻击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儒家比亚里士多德更糟糕,因为它的理性主义局限于人类社会,甚至排斥自然世界。
自然神秘主义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根源于现代(文艺复兴前)科学思想。 神秘主义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成为进步力量的? 或者理性主义会成为一股进步力量吗? 我们通常认为理性主义是反对迷信和非理性的,因此含有进步的成分; 而神秘主义通常是野蛮特权的堡垒。 法国大革命前的西欧确实如此。 例如欧洲的百科全书学派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式的乐观主义和不受超自然主义影响的伦理观念的形成也归功于儒家思想。 这个非常重要。 。 但还有另一种情况,神秘主义是一种进步的社会力量。 当理性的思想体系与僵化的、过时的社会制度及其政治权力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时,神秘主义就变得具有革命性。 法律可以说是理性与反动结合的特殊产物,因为它往往是私人的、权威的、严厉的,其作用通常是阻止不可避免的变化。 欧洲历史上有很多神秘主义与革命社会运动紧密结合的例子,如早期基督教的启示录、宗教改革中再洗礼派的活动、17世纪英国的平掘者革命运动等等。在。 如前所述,在世界历史上,有时是神秘主义而不是理性主义否认权威,推动了实验科学的发展。
当不可避免的高潮已经过去,进步的社会行动失败时(统治力量虽然镇压了革命,但它本身并没有改变),神秘的体系往往会变成纯粹的宗教和超凡脱俗的状态。 英国革命的平等主义者的社会主义主张与清教徒的平等主义神秘主义之间的距离并不远。
从革命性的社会活动转向宗教神秘主义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世界和社会的主张,而是对自己能否在今生真正实现这种主张感到失望。 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道教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道教本质上是一种反封建的力量。 当它逐渐发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封建极权主义必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形态时,它就悄然滑入了异端宗教神秘主义。 从这个角度分析问题,一千多年来,道教始终与力图推翻旧秩序的革命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上面希望说明的是,在科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可能会出现科学与神秘信仰紧密结合的情况。 我的论点是:道家明确区分了儒法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区别——前者虽然是理性的,但也是虚伪的;后者虽然是理性的,但也是伪善的; 后者是道家希望获得的,它是经验的,甚至可能超越人类的逻辑,但它不是个人的,而是宇宙中普遍的真理。
科学与社会福利
科学与社会福利之间的矛盾可以从庄子的一些文章中看到(其形式与现代论文很相似)。 庄子的寓言和想象的对话似乎说明科学已经可以为人类谋福利。 儒家若真想用知识来改善生活条件,首先必须潜心观察自然,成为道家。 不了解自然,就不可能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庄子》第十一章说:
黄帝称帝十九年,周游列国。 他听说广成子在崆峒之上,便前去见他,说道:“听说我儿已达无上道,敢问无上道真髓。” 我欲取天地之精华,与五谷之用,以滋养人民。 亦欲调阴阳以养众生。 广成子说:我想问的是事物的质量。 但想要做官的,却是残存的东西。 以己治天下,云不等家人而雨,草木不等黄而落,日月之光更添荒凉。 而心地温柔的人,说出真话就足以被嘲笑。 ”(《庄子载酉》)
广成子指责黄帝肤浅地探索自然,从事物的废墟中寻求眼前的利益。 他提出,造福人类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了解自然的基本规律。 据说黄帝是贪婪的自然掠夺者,不让云气凝结,不让庄稼成熟; 不寻求或利用自然的基本规律。 考虑到当今人类对土壤保持和自然保护的认识,庄子的这句话和其他人一样深刻和有预见性。 同一章里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云姜遇见鸿蒙,问了类似的问题,却被拒绝,比光成子对待黄帝还要严厉。 庄子、惠子在第二十六章中也讨论了“用无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