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第三节 淮南子与文子

  第三节 《淮南子》与《文子》

  《淮南子》又称《淮南弘烈》,是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及其部分弟子共同完成的作品。 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表弟,比刘彻大20多岁。 《淮南子》大概完成于汉景帝时期。

  刘安着书的目的,就是以道家哲学为基础,总结历史上的乱世兴衰、成败得失,提出系统的治国纲领,呈献朝廷。

  《淮南子》第一章讲道。 它遮天蔽日,承载大地。 这是高不可及、深不可测的。 它包含了一切,而且是无边无际的。 打开后,向四面八方扩展; 卷起来的话,一只手拿起来不够大。 它调节四时,调和五行,养育万物,但它不认为它有什么功德,也不主宰它们。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泥里爬的,都是因道而生,而不感恩; 亦因道而死,而无怨言; 受惠者不能称赞。 ; 受挫的事情是不能批评的。 一旦你掌握了道的本质,你就会获得自由。 他知道世间的事情不应该多管闲事,应该顺其自然。 无为是得道者的归宿。

  《淮南子》说,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势而为。 比如,水流到低处时,你就挖沟渠,让水流下去,这样就不太好; 又如春天种庄稼,必须整地播种、除草、耕耘,这不叫有为,而是叫无为。

  可见,《淮南子》中的无为与老子、韩非不同,而与《黄老帛书》中的思想相似。 但《淮南子》并不主张用法律来治国,而是主张用仁义来治国。

  有人说《黄老帛书》产生于战国后期,也有人说它是秦汉时期道家与法家结合的产物。 思想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汉初,不可能脱离道法合一的格局。

  秦朝实行法家思想,法律很多,刑罚也很残酷。 刘邦占领秦都咸阳后,宣布废除这些繁琐严酷的法律,赢得了百姓的支持。 然而,如果没有必要的法律法规,就不可能统治这么大的国家。 新建立的汉朝没有其他的例子,只能在秦朝的基础上稍加修改。 所以,有些法律还是很残酷的,比如割鼻子、割脚趾。 一个名叫淳于意的医生犯了罪,要去首都西安接受惩罚。 他有五个女儿在他身边哭泣。 他骂道:“我没有儿子,要你有什么用!” 小女儿缇英听了父亲的话,决定跟随父亲去北京。 她写信给汉文帝:“如果犯了罪,就会毁掉人的肉体,连改过自新的机会都没有。” 汉文帝感动,废除了这种刑罚。

  严酷的法律已经引起了人们的不安,所以《淮南子》认为,光靠严酷的法律刑罚是不可能取得伟大成就的。 这就是放弃大路,靠小聪明。 靠聪明,就像用螃蟹捉老鼠,用蟾蜍捉跳蚤一样。 不但抓不到坏人,反而会造成混乱。 大禹的父亲建立了坚固的城池,但诸侯却背叛了他。 大禹毁城毁兵器,天下却臣服。

  因此,《淮南子》总结说,仁义是治国之本。 法律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重法而不重仁义,犹如爱帽子鞋而不爱头足。 秦朝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仁义。 在这个问题上,《淮南子》得出了与贾谊相同的结论。 道家哲学将与儒家政治理论再次结合。

  《淮南子》说,民为国之本。 国家要和平,人民要和平;国家要和平,人民要和平。 人民安宁的基础是温饱; 温饱的前提是人民安心生产; 安心生产的前提是君主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不滋事扰民。 这些主张是汉初以来黄老政治的延续。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类似《淮南子》的《子》书不仅是哲学著作,而且是政治、社会学说。 哲学往往是政治观点的理论基础。 然而,这些“子”书大多是一个家族写的,其政治理论往往只关注某一类问题。 从《吕氏春秋》开始,他自觉地把自己的著作当作治国安民的纲领性著作,因而力求全面。 《淮南子》继承了《吕氏春秋》的做法,以制定全面的治国纲领为自己的宗旨。 为此,它广泛采纳了各种理论,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因此,与《吕氏春秋》一样,几乎包罗万象,故称“杂家”。

  《淮南子》从“元道”篇开始,从天地的创造和结构出发,继续谈论社会、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种问题。 气从虚无中产生,元气被分割。 轻而清者上升为天,重者浊者下降为地。 这种宇宙生成模型是《淮南子》的首创。 天地创造之后,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也诞生了各种动物、植物甚至人类。 《淮南子》描述了天地间的这些事物,介绍了很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老庄并不关心这些内容。 《庄子》一书中曾提到,有人问天地为何不坠、不沉? 风暴与雷霆发生了什么? 在庄子看来,这些都是无用的知识,因此也是无意义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

  说完世间万物,我们再说说人事。 《淮南子》也向往古代,认为那是一个非常善治的时代:治天下。 从此人心败坏,道德败坏。 然而,在物质文明方面,《淮南子》却看到了不可否认的进步:古人住窑洞,后来又盖房子。 古人山水阻隔,肩上扛着货物,相互交换货物很困难。 后来有了船、车,交通便利了。 古代没有衣服,后来人们可以织布来穿衣服。 古人用木棍耕地,用蛤壳当锄头,用木钩拾柴,拎着坛子去河里打水。 野兽经常袭击他们。 后人冶炼金属,发明了犁和锄头,用斧子劈柴,用橘子打水,制造金属武器来抵御野兽。 对于这一切,《淮南子》表示欢迎。 不像《庄子》那样反对机械,有橘子,还是要端着坛子去取水; 也不像《老子》那样主张不使用比人力强大十倍、一百倍的工具。 这样,《淮南子》就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确定自己的社会主张,而不是像老子、庄子那样盲目崇尚古代。

  因此,《淮南子》并不像老子、庄子那样反对礼制,而是认为礼制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说:“圣人规礼乐而不制礼乐”。 各有其宜。”(《淮南子·盘论询》)

  作为一部为治国提供理论原理的著作,《淮南子》还用相当长的篇幅讨论了天人的关系,即人与神的沟通问题。 当时,除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之外,讨论天人感应最多的就是《淮南子》了。 《淮南子》认为:“天人有相通”(《太宗训》)。 尤其是对于君主来说,他的善行和恶行都能立即得到上天的反应。 做好事,天上会出现星星,地里会涌出丽丽泉水; 国家有危,天文就会变。 因此,人应该多行善事,积德行善,才能得到上天的良好回应。 这些思想是《黄老帛书》思想的延伸,但与老庄相距甚远。 《淮南子》中的这套思想是汉初黄老思想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黄老思想的巅峰之作。

  刘安将自己的作品献给了皇帝,但事情却发生了变化。 汉武帝准备只尊儒术,刘安却依然主张黄老治国。 意识形态的差异,为君臣之间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而且刘安还主张国君拆城毁兵器,有意无意地让人们想起了平息七国叛乱的战争。 但刘安却将责任归咎于中央不仁慈、猜疑过多。 班固还说,刘安也曾尽力为封地百姓治病,为自己保留了良好的声誉。 这也是麻烦的根源。 那个时候,好的名声只能归功于皇帝一个人。 因此,刘安与汉武帝之间的矛盾也加深了。 刘安的父亲刘长因谋反罪被流放途中去世,刘安也因谋反罪被迫自杀。

  刘安和许多道教人物一样,不信鬼神。 他说,有的人为人民做出了贡献,人民尊他为神; 有些东西对人们有用,人们也尊它为神。 有些事只是鬼神用来劝人的,比如不要睡在门口。 鬼神会踩他的头,就是因为这样容易让他感冒头痛。

  刘安招揽了很多方士,据说他有一本关于方士的书。 后人还说他成神升天了。 “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他的故事。 人们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他一生中可能做了一些好事。

  除了《淮南子》之外,还有一本书,叫《文子》。 今天要考察文子的生平和事件是很困难的。 有人说他是东周初期的人,也有人说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人。 但《文子》一书的很多内容与《淮南子》相似,所以有人认为《文子》抄袭《淮南子》,也有人说《淮南子》抄袭《文子》。 从《文子》的内容来看,说成书于汉初是正确的。 至于它和《淮南子》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

  《文子》现存12卷。 和汉初的许多作品一样,《文子》第一章也是说教,称为“道源”。 “道源”亦是“本道”,与《淮南子》同。 其他篇还有《道德》、《尚德》、《自然》,顾名思义,符合老子的思想; 还有“上任”、“上义”、“上礼”。 上面是尚。 有仰慕、仰慕的意思。 尊崇仁义礼显然是儒家的思想。 《文子》十二篇中,有三专章专门阐述儒家命题。 在这方面,它显然比《淮南子》走得更远。

  但在《文子》一书中,几乎每句话都描述为老子的教诲,仁、义、礼也是老子所提倡的。 《上忍》篇云:“故乱国之主,关心疆土广阔,而不关心仁义。” 反之,如果你致力于仁义,你就能实现政治的清晰。 《尚义》篇云:“治国之本,仁义;其末,法”。 这几个字的前面,有“老子说”三个字。 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老子自己的意见。 这样,老子的思想不仅与其他思想融为一体,而且重塑了它的本来面目。 《上礼》篇云:“老子曰,历代圣王……受人事,以制礼乐;行仁义,以治人伦。” 陆贾谈《诗》、《书》时说:无为之世,预示着老子哲学的复兴。 借老子之口讲仁义礼乐,离儒家独一不远了。

  按照《文子》的命题,治国有六原则:“老子曰……古之,修行深者曰德,修行浅者曰仁义,修行弱者曰仁义。”谓之礼智,此六谓之‘礼智’,是纲。” 也就是说,仁、义、礼、乐(或礼、智)是老子“德”指导下的仁、义、礼、智,老子的“德”就是有仁、义、礼、智的“德”。以礼仪、音乐为内容。 这里所说的“道德”是老子哲学的代名词,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仁义道德。 这样的治国纲领,正是汉初黄老理论的模式,但并没有持续多久。

  《文子·景城》是一篇关于天人相通的专章。 那里说,心诚则“见星辰”,“甘泉出”; 若逆天而暴物,则日月食之,五星不齐。 很多语言几乎与《淮南子》一字不差。 但在《文子》中,这些也照常命名为“老子说”。

  《文子》思想应属于汉初黄老学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