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
一刀文苑-赞
作者书名介绍
老子——《道德经》:老子,姓李明儿,字伯阳。 有人说他也叫老丹。 《道德经》,又称《老子》。
庄子——《南华经》:庄子,字周,字子修。 《南华经》,又称《庄子》或《南华经》。
流沙河现代庄子:流沙河(1931-),诗人、作家。 晚年,他爱上了庄子。 《现代庄子》通俗易懂,适合现代人阅读。
列子《冲虚经》:列子,即列羽盗贼之意。 《冲虚经》,又称《列子》或《冲虚真经》。
魏伯阳-《周易》《神同其》:此书又名《神同其》。 东汉末年魏伯阳所著。 它结合了周易、炼丹术和道家气功。 被称为“永恒炼丹之王”。 ”。
(匿名)——黄庭经:《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修炼者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 书中认为人体处处有神,并首次提出三丹田学说。 介绍了许多沉思、沉思的方法。
张伯端——乌镇篇:《乌镇篇》是北宋道士张伯端于熙宁八年(1075年)所著的内丹修行著作。 是道家内丹术的主要经典。 其地位与魏伯阳的《周易神童奇》类似。 由于过度运用禅宗思想,他在佛道争论中经常受到攻击。
无名——玉皇经:《玉皇大帝经集》简称《玉皇经》,是京城最重要的焦经。 主要讲述了玉皇大帝的来历,告诫阅读圣经的信徒要重视这部经典。 玉皇大帝至高无上,神通广大。 他能令日月潜行,移动五座大山。
黄帝(伪)——黄帝阴符经:《黄帝阴符经》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军事科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它也是道教重要的经典,历来的注释仅次于《道德经》和《南华经》。 阴意味着黑暗,象征意味着和谐。 天机与做事机缘相合,故名阴符。
鬼谷子-《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前三章讲的是如何充实意志、修养精神。 后四篇文章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到外部世界,如何用内在的心灵处理外在的事物。
葛洪-抱朴子:葛洪,又名知川、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晋代医学家、药物化学家,道教著名人物。 《抱朴子》外篇主要是葛洪一生的自述,内篇则是葛洪对道家思想和炼丹修行方法的阐述。
张道陵 - 老子香儿 注:作者可能叫张道陵,也可能叫张鲁,或者“香儿”是仙人的名字。 此书早已失传。 清末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六朝抄本《老子道经香儿注》残片,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佚名——老子仲景:又名《珠宫玉历》,主要讲的是治病辟邪、长寿长目、保存伏气、行气佑神、祛除邪气的方法。三虫、追尸、食日月、太极精等,是斋戒、祈福、符咒的重要经典。
《虞集·太平经》:这是早期太平道的主要经典。 为东汉虞姬所传。 因其内容较多,疑似后人不断补充。 又名《太平庆陵书》
观音子——观音子:《观音子》又名《文氏真经》,为先秦大夫尹喜所著。 书中阐明了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真理,主张体悟最微妙、最无形的道,“与神独处”,即与道合一。
文子-通玄真经: 通玄真经:《通玄真经》即“文子”,战国时期文子所著。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旨,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其书为《通玄真经》。 道教将其视为“四子”真经之一。 该书以老子的话为教,强调用老子之道来治国修身。
葛玄-清静经:又称《太上老君说长清静经》或《禅清静经》。 无形、无情、无名的道,具有生天地、行日月、生养万物的作用; 道有清、浊、动、静之分。 清是浊之源,静是动之本。 人们永远可以太平,天地都归来。 要达到常清净、宁静的境界,就必须清心、断除一切欲望,使一切范畴皆空。 此经教导人们修行养欲、安宁的要领,是道士日常诵读的重要功课之一。
王重阳《重阳十五论》:揭示了全真道教的基本信仰——“阳神”不朽,阐释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手段——内丹修炼,同时也规定了道教修行的准则——受苦利己利他,标榜立教宗旨——三教合一。 因此,本书实际上是全真教的教学纲领,是全真道教徒学习道教的指南。
白玉蟾-紫清智玄机:白玉蟾是宋代南宗第五代传人,“南五祖”中的第五代。 在他之后,内丹派“南宗”道教团体正式成立。 即位后,被封为“真清明道真人”,世称“子清先生”。
无名 - 玉皇心印经:《玉皇心印经》,又称无上玉皇心印经,是一本炼丹术书籍。
钟离泉-吕洞宾《钟律传道记》:钟离权、吕洞宾合着的一本炼丹道术书籍。
薛道光-还丹还命篇:薛道光,宋徽宗时期人,弃僧而信道。 他是紫阳真人的弟子。 他去世时享年 114 岁。
张三丰——道教简介:张三丰,素有“邋遢道士”之称,平时衣着不整,身材高大。 他曾背着双塔到茅山取经。 这是我回来后写的。
谭巧画树:神话中千变万化的事物中,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本质”。 虚化为神,神化为气,气化为形,形生于万物,万物皆变。
匿名 - 三观经:不仅气功可以强身健体,咒语也可以治病救人。 中医也是从“朱由可”发展而来的。 《三官经》是道士最常诵读的经。 可以祈福、赦罪、消灾、延年益寿。
匿名 - 太上老君内观经:这是善待自己的好方法。 十几年来,小雅无论哪里感到不舒服,都用“小周天”和“内视”来治疗自己。
无名六十四的说法:用虚构的故事来启发哲学也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