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晓波读书。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家、儒学大家朱熹。
01
我国著名史学家蔡尚思先生曾评价朱熹。 他说:“孔子出于东周,朱熹出于南宋,中国古文化就是泰山武夷。”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为什么是这样?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朱熹将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立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并以“四书”为修身之道。封建学者。 “四书”构成了完整的理学朱熹思想体系。 《四术纪注》长期以来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青睐,作为治国之本,以及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特别是强化了“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他们通过“三纲”和“五常”的教育来维护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对后来封建社会的改造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02
二是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朱熹除了是著名的儒家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着《四书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许多人才。 他还创建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包括岳麓书院。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对“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论述,其次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朱子的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法。 是宋代代理学者朱熹的学生从他的教义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保持尊重。 朱子的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读书法。 是一部集古代读书法于一身的著作,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和借鉴。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是初等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 针对小学生“智力不发达”、思维能力薄弱的现状,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学会做什么”,提倡让孩子通过具体的方式了解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培养一定的道德感。 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早教; 力求生动、形象、引起兴趣; 以《注意事项》和《学习守则》的形式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基础”,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朱熹认为,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的内容重在“教理”,即探究“事以如此之故”。 对于大学教育的方法,朱熹首先强调自学,其次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 朱熹对中小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03
三是他著名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解释他的理学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朱熹。
朱熹于公元1130年出生于宋代建州南部尤溪,即今福建尤溪县。 朱熹是“二程”三弟子李通的学生。 制度达到顶峰,朱熹与“二程”合称“程朱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代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学思想成为三个朝代的官方哲学。 他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人物。 弟子享拜文庙之人。
朱熹或朱子也是一位多产的思想家。 朱子现存著作25种,600多卷,总字数约2000万字,比西方另一位多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多出数倍。 主要有《易经本义》、《启蒙》、《诗集》、《中庸大学》、《四书或问》、《论语注》、《孟子注》、《太极释义》示意图”等。 理学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最重要的教科书。 朱熹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加以注解。 他认为这是他最重要的教科书。 重要的工作。 据说,甚至在他去世前一天,他还在修改他所做的笔记。
04
在哲学思想上,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浩兄弟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学说、张载的气学思想和佛道思想,构成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理”或“道”、“太极”。
朱熹儒家的“礼”有几个思想内涵。
首先,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学实体。 属于天地万物的本源,属于宇宙第一范畴,类似于道家的“道”。 离之后是气,是继离之后的第二类。 它是物质的,它是有情的,它是有形的,它是有痕迹的。 气是天地万物的物质。 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在逻辑上理先于气。 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力,理也离不开气。 世间万物都是理与物合一的产物。 总之,朱熹认为礼齐关系有主次之分。 离气居于气中,离为主,先为本性,气为客,后者为次性。
第二,理性是事物的规律。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即理性。 可以理解,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和道理。 新儒家用“己”字来表示事物的最高理想原型。 至于宇宙,也应该有一个终极法则。 朱熹称之为“太极”。 朱熹说:“就天地而言,天地有太极;就万物而言,万物都有太极。”
第三,理性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和。 由于太极包含了万物之理,万物又可以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就是说人人都有太极,万物都有太极。 每个人和事物都有一个抽象的原则作为其存在的基础,每个人和事物都有一个完整的原则,即原则是一个分支。
第四,理性是人的人性。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二程的思想。 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性情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由性情不同造成的。 朱熹也很赞同。 朱熹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论证了人性的二元性,即“天命之性”和“性情之性”。
05
他提出人未形成之前天上就有“道”,人一旦形成就附在人的身上,成为赋予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先验。 人皆有之,故曰“天命之性”。 人体形成之时,必得此气。 因气之精、厚、浊、久等不同,故有善恶之别、贤愚之别、贫富之别、长寿之别、人格之别。 有善有恶,谓之“性情”。 以上两种本性在人体中并存,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
按照朱熹的学说,彻底解决了自然界善恶之争的老问题。 朱熹说:要谈性,先要知道性是什么东西。 朱熹同意程颐“自然即理”的说法。 当然,理性不可能是恶的,所以人性也不是恶的。 而陆九渊与王阳明则认为心即性,究竟是“理即性”还是“心即性”,这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王阳明
06
我们从理性与气、理性与道德伦理、理性与事物规律、理性与人性的关系来阐述朱熹理学。 显然,朱熹把程朱理学中的“理”说得更清楚了,也明确了“理”与“气”的关系,即“理先于气”。 同时,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有“理”,所以只能有一个“形而上”的世界。 所以,在我们具体的物质世界中,必然有“气”,在气上加上“离”的模型是可能的。
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气。理也,形而上之道,万物之本;气也,形之器,物也。故人之生,人之生也。”物必有此理,则有性;必有此能,则有形。”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说的是张载该说而没有说的。 任何个别的事物都是气的凝聚,但又不仅仅是个别的事物,还是某种事物的个别的事物。 既然如此,那就不仅仅是气的凝聚,而是按照这种东西整体的法则凝聚。 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有凝聚的能量,其中也一定有理智的原因。
在朱熹看来,如果有个别的事物,它里面就有一定的原则,使这个事物成为这个事物,构成这个事物的性质。 人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具体世界的具体、特殊的产物。 因此,我们所说的人性,无非是每个人被赋予的人性理性。 一,为了获得具体的存在,必须体现气。 理性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气使人不同。
儒学在汉代取得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儒学成功地将深奥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结合起来,朱熹是这两方面的代表和集大成者。 他渊博的学识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 他深刻的思想使他成为一流的哲学家。 他在随后的数百年中称霸中国知识界绝非偶然。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博阅读”或分享给您的朋友。